Alomerry Wu @ alomerry.com

核电站文章摘录

May 2, 2021 · 73min · 25k ·

https://0792z.blogspot.com/search?updated-max=2022-04-18T00:47:00%2B08:00&max-results=20&start=100&by-date=false

一个提高效率的小技巧…

一个提高效率的小技巧:

开始一项任务之前,设定一个稍微有点难度的「挑战时间」,然后用开始倒计时。

出于紧迫感,你做事的速度会比平时更快。

等你玩熟练了这个小游戏,就可以给自己设置个「挑战记录」,看看能不能让自己效率打破新纪录。

这个小游戏的关键之处在于,一定要遵守自己定下的规则。

例如时间到了之后,说停就必须停下,不能自我作弊。

然后可以设置一定的奖惩措施,例如超时罚自己做几个俯卧撑,打破新纪录奖励自己个冰淇淋。

亲测有效。

个人使用这个方法时的一点小经验。

  • 不要用手机当计时器,手机对人来说使用频率太高了,你拿起手机大脑就会自动进入「刷手机模式」,容易分散注意力,消耗本来就不多的自制力。
  • 计时器可以采用厨房用的那种计时器,功能单一,方便直观,尽可能降低使用成本。
  • 挑战时间难度不宜过大,难度太高很容易放弃。
  • 奖惩措施一定要做,哪怕只是超时了就喝口水、出去走一圈,也管用。长时间坚持,自我暗示会使你的潜意识对这个游戏更重视。

一个立竿见影地改善口头交流能力的办法

自己录一段自己讲话的视频,比如对着墙讲一段面试开场白之类,不需要长,两三分钟即可。注意不能是念稿,只能是一边一边说。

然后忍受着巨大的生理不适听一遍回放,找出自己频率最高的话零碎,比如"然后"或者"的话"或者"所以",记住任何一个可以。

然后重新录一遍,但有意识地坚决避免那个词。这可能比你想象的难,需要重复好多次。如果在一组句子上基本成功了,就换一个话题再讲两三分钟,但还是盯着这个词不放。直到你觉得差不多得心应手了,回到一开始,换一个词重新开始这个过程。

最后你得到的不仅是少了很多无用助词的句子而已,你会发现整个表达都变清晰了。因为本来那些口头禅的出现就是为了掩盖语言和思维的混乱之处的。去除它们的过程会逼着你重新训练自己的“思维肌肉”,试试看。

中国人的教育观是有问题的

在教育的不同阶段只盯着最主要的事情,完全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小的时候要求孩子一门心思注重学业。小孩子连做个家务都怕对孩子成绩造成影响。让孩子过于封闭,长期压制自己的社交需求。等孩子成年了,长期的压制必然会导致叛逆。而到了婚恋的年纪,由于缺乏社交经验,容易丧失鉴别能力。

中国最近十几年的发展速度很快,年轻人很忙碌。优秀的男人多忙于工作,女性接触到的大多数是屌丝男,屌丝男自卑,邋遢,缺乏社交能力,这是被女性嫌弃的。

这也让外国人有机可乘,外国人更开放,活得更潇洒,外国的屌丝男在中国只需要表现地自信一点,潇洒一点,就会有无数女人跪舔。因为这些女人接触到的男人大多是沉闷和无趣的。外国人外表的不同,说话方式的轻松,让这些女人很兴奋。外国男人在中国,过得是相当滋润的。我曾经接待一个斯威士兰的黑人(艾滋病发病率全球第二),晚上十一点入住,第二天就问我哪里卖避孕药,原来他当天晚上就在马路上搭了一个女生。

当前的现状是:中国男人过度自卑,原来一门心思上学,现在一门心思挣钱;中国女人过度无知,缺乏鉴别能力,很容易被花言巧语哄骗,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下一代人的教育,急需转变。但观察现在人对孩子们的教育,还是在重蹈覆辙,追求着虚无缥缈的东西。从小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企图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天才,全家人围着孩子转,大人累,孩子也累,丧失了成长中的自我。这些小孩长大后会发现小时候学的很多东西,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糟粕,毫无用处。但是时间已经不能给他们第二次机会了。

改变自己,不要寄希望于后代的改变。现在就行动起来。

人生苦短,书要读经典的

一年读完 1000 本书会怎样?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书籍都是垃圾。它们用不同的语气、措辞与概念,来向你讲述同样的知识。

基本上每个领域都会有核心的几部经典著作,你如果细心留意,就会发现该领域的畅销书,都是基于这些经典著作延伸出来的。

换个新名词,炒个新概念,讲个有趣的故事,可内核从末变过。

读书这件事情,是最不该滥竽充数的,因为真的是毫无意义,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我自己看书的感悟,就是只读经典,反复阅读,直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同时不断研习,不断实践,经过自身的思考与躬行,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与知识体系。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而源远流长的东西,那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读真正好的书,带着它的教诲,走你自己的路。

##什么时候需要有危机意识

什么叫危机意识,什么叫焦虑?

==主动的推理预测未来风险,排查现在潜在的可能存在的风险,加以分析,找出方法,开始改变,投入行动==。这个叫危机意识。

不推理不预测不排查风险,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分析,找不到方法,也从不行动和改变,查个百度觉得自己得癌症了,看个知乎觉得 35 岁就末日了,精神上活跃瞎担心,行动上懒惰没事干。

这个叫焦虑。

所以说==危机意识不是意识,而是方法和行动==。

没有行动只是瞎想,这个叫焦虑。

有行动,但没方法,无头苍蝇乱动,这个也叫焦虑。

明白了风险,明白了危机意识,明白了焦虑。

那么我们也就明白了,什么时候应该有危机意识,什么时候应该有焦虑情绪?

焦虑: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因为它意味着浪费时间,影响健康和身体。

危机意识:任何时候都应该有,因为它意味着==有方法有策略的针对性行动==。

所以你看到有的人说什么,焦虑未尝不是件好事,可以让人行动。

这就纯属放屁了,焦虑永远不可能让人行动。

冷静的分析,理智的找到方法,才能让人行动。

而焦虑只会让你在分析了以后,找到了方法以后,仍然不去行动,不断的阻挠你的精神身体健康,阻挠你的行动。

焦虑是一切事情的大敌。

你要考公?

告诉你几个事实:

  • 公务员不是做官,大多数公务员不过是庸庸碌碌匆匆忙忙,被动或是主动的混完一辈子。
  • 对于大多数公务员来说,一辈子基本上一眼就到头了。
  • 这份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做太多毫无意义的事情,心事重重的一事无成。
  • 年轻的时候不折腾折腾、闯一闯,以后会后悔。太早进机关,你会变成你最不喜欢的样子。
  • 在北京这样的地方,公务员改变命运主要靠和本地人结婚。
  • 很多机关,千辛万苦进去,千辛万苦出来。就是一场噩梦。
  • 中等资质的孩子进体制,是个好选择。聪明孩子进体制,真的太可惜。
  • 太有理想的人进体制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慢性自杀的过程。泡机关、混官场、熬日子,对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是场灾难。

做技术怎么锻炼管理技能

作为一个技术人,如果你的技术水平不够优秀,混不出头的。技术不行的管理者,岁数大了能找到地方安稳养老还行,找不到就只能被淘汰。

不管是不是大厂,任何岗位想往高走,都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但这种能力不可能脱离专业能力独立存在。技术人往上走管理路线,你的专业水平至少要在同龄人里面算优秀的。

我之前遇到过自身专业能力很差的管理者,碰到个不懂行的老板,成了部门老大。那水平惨不忍睹,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当时那个公司正在融资,投资人发现技术合伙人水平非常差,直接就放弃了投资意向。

现在不像以前了,草莽时代,风口来了猪都能飞起来。现在你自己没点本事,下面人怎么可能服你。

有的工程师白嘲不懂得及时反馈、缺少思考,这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工程师应该必备的素质,而不是管理者的技能点。他们认为那些不属于技术范畴的「综合能力」,本身也是技术的一个分支。

我真的没见过一个资深专业水平差但做管理做得很优秀的。

当然,可以转项目管理,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最聪明的人,一定有 90% 都去做公允价值行业了,比如做金融,以前做房地产、做开发,甚至是去做明星和网红,当然最后竞争的结果是大老板和大明星大网红才是胜利者。

公允价值高意味着好变现,具有更好的流动性,能够更高频的交易,所以能赚钱。至于像读博士,就是典型的公允价值低的路,因为这种名头,听起来很厉害,但是到底给他多少钱合适呢?一个月 10 万还是 2 万还是 1 万?这是个问题,虽然确实有一个月 10 万的,但其实大部分也是一两万的,很看运气,你会发现同样水平同样学校的两极分化的非常严重,这就是完全看运气了,不是公允价值,碰到一个喜欢博士学历的有钱老板,想装点门面,没准给你一个月 10 万,但是大部分人没那么多钱,不会给你那么多钱。说白了你博士学历能给老板挣多少钱呢?何况大部分是学文科和理科的,知识很难变现。

包括各行各业的岗位也是,公允价值高的岗位,80% 的企业都愿意给你这个钱,基本是不用靠运气的,但是还有的岗位,10% 愿意给你一个月 10 万,90% 只愿意给你 2 万,你只看到那个 10 万一个月的,这就是问题了,这不是有公允价值的岗位,看运气。这种岗位,都是 100 个名校博士竞争一个岗位的,你以为你也读一个就能拿到?

写作提升思考

和灵魂对话最好的方式是——写作。输入等于娱乐,输出才是思考。

很多人跟我说他们特别喜欢看书——看书没用。看书的本质和打游戏、看电影、刷剧是一样的。当然会有所启发,你看电影也会有启发,你下象棋也会有启发,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消费者,一个消费别人创造力的过程。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读了那么多书,你让他写一个东西,什么都写不出来的原因。

他以为他在输入,其实输入本身就是一个惰性的过程,就和你上中小学,老师在上面讲,你在下面听。你以为你会了很多东西——但其实你会的所有的东西都是100年前爱因斯坦发明的东西,是爱因斯坦在创造,你再消费。这也是为什么99%的物理学研究生当不了科学家的原因,因为他们只会学习、只会看书、只会考试,不会创造。

读书读的多的人——没有水平。写东西写的多的人,就算你开始没水平,写多了你就有水平了。只有输出,才是创造,才是思考,才是从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型的过程。

你看书看得再多,就跟你买冰棍买的再多,你会造冰棍吗?你英超比赛看得再多,你会踢球吗?你买车买的再多,你会造车吗?重庆最大的民营企业——力帆刚破产,力帆的老板后来把汽车公司给他儿子管理了,他儿子用老爸的钱买了几十辆豪车,可是呢?自己还是一辆好车都造不出来,破产了。本质上就是娱乐。

娱乐一万次,不如自己干一次。消费一万次,不如自己卖一次。

还有很多人,说什么善于反思自己,说什么善于和自己对话——结果一动笔写东西,连一句话都写不通顺,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用。这个本质上就是文盲,认字的文盲。只会看、不会写的人,本质上都是文盲。

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不取决于他是什么学历,不取决于他看了多少本别人写的书,取决于他自己写了多少东西。如果你的想法,你连通常的写出来的能力都没有——说明你脑子里本来就是一团浆糊。只是你自以为自己很有逻辑。

语言是逻辑的载体,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一个不会写东西的人,根本无法深入人类的文明和高级智慧的逻辑,就是文盲。

很多人说练习瑜伽是和自己对话。那么我要说,能老老实实表达自己的人——才能和自己对话。

军事化管理

为什么资本主义商业化程度特别高的西方国家,在教育和公司管理方面几乎从不提什么“军事化管理”?为什么尚处在初级阶段的我们,在学校和公司里,特别热爱“军事化管理”。

因为“军事化管理”的核心就是纪律。对于水平不高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来说,他们认为“纪律”是万能灵药,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的问题。

那啥叫纪律,这个词大家一定要记得:

  • 纪律是指惩罚;
  • 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手段;
  • 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

自律跟纪律其实差不多,都是偏惩戒。

而你随便翻翻西方的管理学书籍,基本都很难找到纪律二字,你能看到最多的是:

  • motivation 驱动
  • incentive 奖金

这两个其实才是真正重要的。

那么为什么管理者不爱,只爱纪律呢?

因为他们都是自以为是的抠逼+业务能力低下

至于说学校和教育,崇尚“军事化管理”,这个原因就复杂多了。

家长和学校都非常喜欢“纪律”,是因为他们理解的教育和我理解的教育不太一样。

我理解的教育是:==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开智,提高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准,有基本的善恶价值判断,以及基本的求职生存技能==。

他们理解的教育是:听话,不要出什么乱子。

功利心是坚持的天敌

很多人跟我说,自己想要更上进,想要变得更好,但是真正做事的时候,总是三分钟热度,刚开始信心满满,特别努力,但是时间线一拉长,就容易丧失兴趣,中途放弃。

大家都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也非一日之功,做一件事情重点还是要坚持,道理都清楚,可是难就难在这坚持二字而多数人失败就失败在于,总是想用百米跑的疯狂冲刺来跑马拉松,一开始拼命投入,拼命往前奔,总是想着一步到位,但是跑了一段时间,发现终点依然还是好远好远,于是就觉得现在做的事没意义了,再努力看不到希望了,心态上立马歇菜了。却忘记了,做任何事情,重要的不是起跑时有多快,而是能坚持跑多久。给大家跑的更长久的 三点建议:

  • 用习惯代替毅力。

    坚持不能靠自律,因为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用习惯的力量,让习惯代替毅力,会让坚持这件事变得容易很多。而想要把一件事变成习惯,一个亲测有效的建议是,低强度入门原则。强度低到可以每天抽一点点时间轻松愜意的完成,这时这件事做得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时间和意愿每天去做。比如你想要坚持跑步,但是你以前从来没有跑过步,现在你就可以先走一走溜溜弯,这就是你能做到的最小的改变。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这样地疑惑,就是对自己的要求在一始就这么低,那最后还能达到目标吗?答案是肯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会不断变化的,不是你现在这么做,以后一辈子就都这么做。不只你的虛荣心会膨胜,你的上进心也其实也是。当我们能从某件事情上得到小的好处时,我们就会开始向往大的好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成长型思维,就是你在坚持的过程中第一步可能只上了一个台阶,但是之后你上完这一个台阶的成就感,就能促使上第二个台阶、第三个台阶以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而且在为小的成就感努力的过程中,你的能力其实也是在稳步提升的,所以这样的你面对大的挑战时,也不产生太大的畏惧,并且有实力推动你越走越高直到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当你在坚持的过程中有了更大的企图心时,一定要把握好。

  • 设立里程碑奖励。

    有时候,坚持过程中给自然得到的小小成就感可能存在能量不够的情况,所以你可以人为的加点助推剂,设置一些阶段性的里程碑,并给自己相应的奖励。但是注意这些奖励不要与自己坚持的事情相违背,比如你也不要过于影响自己原来的状态。通过类似这样的正向反馈,帮助自己提升坚持下去的动力。

  • 融入目标圈子。

    融入目标圈子,让环境带动你改变。一个孤独的努力会非常容易中途放弃,因为你在初期的努力过程中,向内寻求能得到的正向反馈很少,所以想要坚持,你需要主动的寻求更多的外部激励。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跟大家强调,圈子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想要变得优秀,为什么要不断的升级圈子?因为和高效的人在一起,你也会潜移默化的高效。团队中会产生种社交磁力,成为激励每一个成员向前走的推动力,也就是一种正向反馈。所以坚持的路上不需要太过于封闭自我,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给与正向反馈,可以很有效的帮助降低你坚持的难度值。

任何事情想做成,需要的并不是楞头力量,而是用耐性去完成的。急功近利是不行的,正确的做法应该如鲁迅所言:

「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坐月子

关于“坐月子”这个传统,理论上肯定是有道理的,形式上也有道理。但像很多落后地区那样,三伏天捂着棉被、不洗头、不洗澡,肯定是愚昧偏激的。反之,当天就下地,第二天就上街,第三天就去打麻将,则是愚昧的另一个极端。不要什么都迷信外国人,外国人也有傻子,而且傻子比例很是不低。

早年间,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低,家庭地位更低,当牛做马、低眉顺眼是硬规矩,碰上好丈夫,一辈子还算有靠,不幸碰上家教不好的丈夫,受一辈子苦。身体受苦还是小事,关键是成天战战兢兢的,心里苦,才是最痛苦的。生孩子期间,基本上是女人一生中唯一能短暂脱离苦海、受人照顾的机会,而“坐月子”这个形式,是对给家族带来新生命的女人的奖赏和感激,于家族香火相传有功,家族用这种形式回报女人。同时,这个形式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礼赞和尊重。再有,旧时医疗条件差,孩子的成活率低,不仅孩子低,母亲也低,命比纸薄,扛不住折腾,熬过了一个月,就等于过了一道门槛,母子都相对安全了,这时候,摆满月酒、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地庆祝,心里才有底。“坐月子”的传统,是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得以保留下来的。

无论外国人如何扛造,生孩子也是女人的鬼门关,身体受损,精力消耗极大,这个时候,非常需要安心休养,补充能量。传统“坐月子”的那些糟粕当然要摒弃,但我们对一个“母亲”的照顾不能掉以轻心,对生命的敬畏需要一种形式去体会,尤其是新爸爸、新妈妈对自己新角色的认知,更需要在"月子"期间,通过与婴儿的互动,加强理解,促进和谐。

如何分辨某个职业有没有前途

一般人眼中的前途,就是赚到大钱的可能。

我眼中的工作有三个指标:

  • 你是否喜欢
  • 你是否擅长
  • 工作对你是否有利

1 是兴趣,2 是能力,3 是健康和生活方式。这三者都要平衡,好的工作至少要具备三点中的两点。

找工作本质就是有多大本事吃多少碗饭,否则再有“前途”,对你个人也是不行的。

曾经有人这么说我,我感觉还蛮无辜的。

另外附加解决一个应届生可能都会困扰的问题:

该毕业了,我是该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乡小地方?

在大城市吧,有前途有理想,但是觉得太累而且开销大,留小地方吧,生活安逸,但是又觉得不甘心,觉得这辈子就到头了,求解。

我的回答:

想在大城市立足,站稳脚跟有个拿得出手的事业,基本的要求是:

内心坚定,目标明确

如果毕业的时候纠结,那么就绝对不要选大城市,回家乡起码有稳定,虽然内心不甘,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但是在内心不够坚定的情况下选择大城市,沉没成本很大,风险也是非常高的。

建议所有同学都能谨慎对待这件事。

如何成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不能进步的人,其实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永远都处于一个不换代的社交圈里。

生活的圈子也好,职场圈子也好,永远处于一个固定的阶层,思考的、谈论的都是那些固定的话题。比如,阶层上,基层打工人的社交圈子里,大部分都是基层;管理者的社交圈子里,大多会是管理者;而上位者的社交圈子,则大多也是上位者。

而思维模式上,一个满足于来回来去的讨论张家长李家短的人,整日思考的,都是怎么偷懒,怎么休息,怎么比别的同事多得点权益。看起来是在争,但实际上就是在混日子,对于新东西、新事物缺乏好奇心,表面上看起来对什么都很佛系,实际上不过就是越佛越平庸罢了。

而在自尊这方面,他们却总是敏感小心。跟人交往,在乎别人是不是对自己客气,在乎别人是不是对自己礼貌,在乎别人用词是不是友善,一旦发现对方不太友好的苗头,要么变得自卑退缩,要么就情绪过分激动的自卫,长此以往,自然谈不上有所成长。

所以说,成长,本质上,就是一个脱离原有圈层、更新评价体系的过程。所以判断是否在生长的标准,也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交圈子迭代升级。从社交圈子更新换代的速度,就完全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长速度,当你身边的人阶层越来越高的时候,那么自然毫无疑问的是你在往上爬。另一方面,就是思维上「脱敏」。一个能放下自尊去做事情的人,才会是专注目标成果导向的人,跟这样的人合作,才最没有负担,也最容易成事。而越是做什么事情都把所谓的自尊放在第一位,总是会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在乎别人是不是对自己客气,在乎别人是不是对自己礼貌的人,越是容易变得偏执。

但是在乎这些事情,对于成功来说有意义吗?一毛钱的意义都没有。越是有本事的人,越不会追求所谓的自尊心。所以说,当你做事的时候,不再是先去试探、纠结别人是不是足够尊重你,对你是不是客气,而是能只关注目标,一门心思的搞事业的时候,当你开始主动的去接近新的圈子,去接近评价体系更高级的圈子,并且凭努力进入圈子的时候,你才是在实实在在的成长。

如何用英语演讲来提高口语:方法篇

演讲是提高口语最有效的方法。

要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规划。普通人理解的口语练习:

只要多开口,就能说熟练;只要多听,就能变流利;只要跟读美剧,就能变流利。

以上方法本质都没错其实,问题就出在那个“只要”上。

语言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个复杂的过程。从我们生下来开始,作为智能生物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和文字符号都是五花八门的,随着年龄的成长我们所采用的学习手段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材料也是一个逐渐丰富和变难的过程,其实没有什么“只要,就能”的好事。

换言之,不可能靠单一手段,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必须上综合手段,口语练习要做,语言的内功也要慢慢积累提升。

某一项简单方法,只要每天持续做,口语立刻就飙升,这种情况根本不存在,纯属痴人说梦。哪怕有人宣称他靠 XX 方法飙升,其实也得益于以前的综合性各种练习和输入,如果只注重某一个环节,那么其他试图复制是必然会失败的。

所谓的语言内功,我们之前说的听力输入,学语音,学语法,精读几个步骤方法,都算,所谓的练习,复述人称小故事,自己去英语角,我们也谈了,大家根据自己的水平级别选取即可。

今天提供的方法是以演讲为材料,进行内功和练习的双重方法,演讲的分类和难度也提过了,大家可以自己根据水平和需要选用,我就不帮你选择了。

昨天说过各种演讲的类型和难度,今天选取一篇演讲出来,告诉大家针对这类演讲应该怎么学习。

在所有演讲种类中,毕业典礼演讲和商业演讲是最值得学习的,优先级也最高。

原因:语速慢,内容简单实用,不会有难词和长难句,学习难度刚刚好。叙述口气的语体,哲理化的小故事,商业概念事件的阐述,对你的日常口语和商务口语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对于如此精良的宝库,我个人是不建议草草浏览看一遍,我建议是精读,精看,精学!

1、选取一篇喜爱的演讲

这里选的是 Jack Ma 的路演视频,如果你真的看过他的访谈,会发现他不仅是背演讲厉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候也从容不迫对答如流,还能运用语言技巧打太极把难题推出去,是真正的谈笑风生,水平比绝大部分培训老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很值得大家学习。

这是他们公司上市时候的宣传片:vicon

2、搜索脚本并打印

仔细阅读,挑出生词背诵,弄懂不太理解的句子。

文本有两段

Hello,I’m Jack Ma, founder and chairman of Alibaba Group.

15 years ago, 18 founders in my apartment had a dream that someday we can build up a company that can serve millions of small businesses.

Today, this remains our mission (Our vision is the same now as it was when we began) to make it easy to do business anywhere. At Alibaba, we fight for the little guy. The small businessmen and women and their customers. Our role is simple: Through our ecosystem, we help merchants and customers find each other and conduct business on their terms and in ways that best serve their unique needs. We help merchants to grow, create jobs and open new markets in ways that were never before possible.

3、积累搭配用法并做笔记

我来简单演示下,如何通过文本,来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搭配。

带着自己的疑问阅读,注意:

  • 介词搭配
  • 动词和名词搭配
  • 形容词是否到位,你会不会用
  • 有亮点的表达

我列出一些我觉得可能对大家有用的表达

  • apartment 之前用的是 in,而不是 at 和 on,所以记得 in the apartment 是固定的介词搭配。
  • build up a company 而不是 build a company
  • serve millions of small businesses 记住就是 serve+n 的搭配模式
  • to make it easy to do things,记得这个固定表达
  • At Alibaba,注意在 XX 公司前的介词要用 at
  • fight for somebody
  • we help merchants and customers find each 注意看下是 help sb. do sth 的结构
  • unique needs 注意 unique,很多人会想说独特的,但是一时半会找不到 unique 这个词

4、记录入小笔记本,零碎时间复习

5、反复听原文,并跟着模仿

这部分不需要每篇演讲都做,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些即可。

6、学习规划

这个主要看自己时间,比如你一天只有一个小时学习,那么可以先找到十篇演讲,花几天都看完,然后接下来半个月就认真学习文本积累,最后再挑选出两三篇反复跟读和模仿,沉浸式模仿,不仅注意语音语调,而且注意表情肢体语言。

一个循环结束后,注意经常复习,然后选择更难的一些材料,继续进行循环式学习。

可供选择的语料:

  • 各类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乔布斯之类的
  • 国际公司产品发布会
  • CEO 等高管演讲
  • 60 分栏目
  • 真人秀《飞黄腾达》
  • 各种自传和传记和有声书,如《乔布斯传》

如何解决工作倦怠心理

  • 先专注过程。把你对一切事情结局的期待值放低,但对手头的事情投注 100% 的热情,这才是正确的顺序。现代人总焦虑,可能就是因为把顺序颠倒了,比如一件事情还没开始做,就过分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功成名就的自己。一旦中途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找各种借口逃避。
  • 生活永远都没有“彻底准备好”的时候,你想做一件事,请立即、马上开始行动,大部分事情做了都会比不做好。那些成功人士具备的基本能力都是:立刻执行。
  • 大部分人的拖延症是因为追求“完美主义”,把这个“完美主义”拆开,你会发现背后隐藏的是对自己的极度自信以及害怕出错的心态。
  • 时问管理不是分秒必争,更重要的是区分事情的重要与紧急程度。把能不做的事情都砍掉,是最好的时间管理。
  • 对世界保持好奇心,这点能帮你持续对学习的热情。生活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我们每天使用的滴滴打车、快递外卖、24 小时便利店等,这一切的背后其实都蕴藏着很多经济、文化、商业、技术等行业知识。越早了解每个行业的运行规律,就能越早对自己定位。
  • 鲜花和掌声是最后才出现的,在这个时刻到来之前,你要和孤独、重复、困难、桔燥这些词朝夕相处。不过,你也要相信,登顶那一刻的快感,是值得你为此付出漫漫岁月的。因为,每个登上了山峰的人都这么说。
  • 记得运动,哪怕每天只有 10 分钟。不必非要去健身房,不必非要准备一套升级装备、一双漂亮跑鞋。楼下小区走几圈也算。你要明白,在拼搏的路上,最后大家拼的都是体力。因为,身体好才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

孤独

孤独不一定是因为没有朋友的问题。

很多人以为,只要和几个人聚一块儿了,就不孤独了,这是错的。

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不一定会让你不孤独,==只有心与心之间的近距离,才能真正的缓解孤独感==。

也就是==深入的、真诚的、灵魂==的沟通,才能让你感觉不孤独。

缺乏深度的沟通,为克服孤独,一般人会有两个反应,要么忙起来充实自己,要么疯狂的认识人和大家待在一起。

其实,这样只能暂时的压制住孤独。

等到自己稍微闲下来,或者突然只剩自己一人的时候,孤独感便纷至沓来,袭扰全身,后劲更大。

孤独,其实是一种信号,是告诉你应该与人建立更深度的关系。

若建立不起深度的关系,只是建立大量的浅层关系,孤独感不会得到缓解,甚至越严重。

  • 你会感觉身边缺少理解自己的人吗?
  • 你会感觉身边缺少尊重自己的人吗?
  • 你会感觉身边缺乏支持自己的人吗?
  • 你会感觉身边缺少在意自己的人吗?
  • 你会感觉身边缺少关心自己的人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么你的孤独感是在提醒你该建立更深度的关系了。

但是知道该建立深度关系了,并没有什么用。

凭什么别人要和你建立深度的关系,凭什么别人要理解、尊重、支持、在意、关心你?

你得给别人一个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你就是一个能够理解、尊重、支持、在意、关心别人的人,你值得别人和你交往。

绝大部分缺少深度关系,或者亲密关系恶劣的人,就是缺乏理解、尊重、支持、在意、关心别人能力的人。

很多人觉得友情就是单纯的友情,爱情就是单纯的爱情,与人品,与情商,与人的能力无关,这是大错特错。

懂得建立和维护深度关系亲密关系的人,往往都是情商高的人。情商低的人一般都没朋友,或者把家庭搞得一地鸡毛。或者说,与情商低的人恋爱或交朋友,会非常痛苦,忍不住让人想要躲开避开。

事实就是,友情、亲情、爱情等深度关系的质量,都和情商,都和理解、尊重、支持、在意、关心别人的这些能力密切相关。

情商越高,越能和任何人建立起深度的关系,进入对方的内心。

不是有句话么,你遇到一个温柔体贴非常懂你在意你感受的人,很可能不是你遇到了真命天子,而是遇到了一个高段位选手,人家正在向下兼容你。就是这个道理。

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可以去向下兼容别人,但不要去伤害任何人。

更希望你可以尽可能的与你想要建立深度关系的人,建立起高质量的深度关系。

而不是摆烂,自己是一坨屎,什么都不干,指望别人来主动接近你。

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才能吸引到更好的人。

你只有先成为一个高情商的、真诚的、能够理解、尊重、支持、在意、关心别人,走进别人内心的人,才能遇见一个愿意走进你内心,听你的故事,懂你的人。

这就是将心比心。

互相走入内心,深度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孤独感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满满的充实感。

这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人活着,还是建议大家至少要体验一次。人至少得有一个真心朋友吧,不然就太可怜了。

年轻人如何高效努力

努力是有层次境界的。

之所以你无效努力,付出了很多却没有收获,是因为你一直在低层次的境界努力。

高层次境界的努力比低层次的努力高效无数倍,只有高层次境界的努力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我们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努力程度和辛苦程度感动自己,而是努力的层次境界提升效率。

努力的层次境界主要分为五层。

  • 空努力
  • 带着目标努力
  • 有目标方法的努力
  • 有目标方法行动的努力
  • 有战略目标方法行动的努力

努力的第一层境界,是毫无目的的努力。

不清楚自己具体是为了什么而努力,没有努力的具体目标,只是瞎忙活,为了努力而努力。你平常看很多书、听很多课、学很多技能,你有没有认真想过,你这样努力学习,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具体的某个目标,还是为了一个宽泛抽象宏观的词汇,所谓的上进或优秀?你之所以没有具体的目标,为了努力而努力,为了优秀而优秀,是因为你太焦虑以及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具体化能力。你被网上煽动焦虑的营销号带偏了,洗脑了,去把一些你当前用不到不必学的知识当成宝,觉得自己很弱鸡,什么都缺,什么都需要学,什么都想学,然后又看到别人上进优秀的人设很美好(有逼格),就忍不住想无脑跟风,这就会导致,你毫无目的手忙脚乱的努力。

怎么办呢?

  • 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辨别,哪些是重要且急需学的东西,哪些是重要但不急需学的东西,哪些是不重要但 急需学的东西,哪些是不重要也不急需学习的东西。
  • 提升具体化的能力,也就是学会拆分,把抽象目标拆分成具象目标,把具象大目标拆成小目标,然后去落实小的 具体的目标,而不被抽象好听的词汇所迷惑。提升这两种能力,找回努力的目标,带着目标而努力才不会浪费生命,才有努力的价值和意义。

努力的第二层境界,是有目标但无方法论的努力。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但是不知道如何实现。或者知道大体如何实现,但是只会下苦功夫一根筋,没有方法论意识,效率非常低下。

比如背书,就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先理解先找规律再背诵,不会变通。

那如何获取方法论呢?

  • 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方法论技巧
  • 从书中寻找方法论技巧
  • 互联搜索所需要的方法论技巧
  • 平时多观察多复盘多琢磨反复迭代自己总结出方法论技巧

也就是多问多搜多看多观察多琢磨多迭代,就可以极大提升你做事情的效率。

努力的第三层境界,是有目标有方法论但无行动力的努力。

即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也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也熟知有哪些技巧和方法,但就是拖延、不想动,完不成,内心抗拒。对此,我有一个屡试不爽的技巧:

告诉自己只需做 15 分钟,15 分钟后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搁以后。15 分钟,时问很短,心理压力小,就容易行动起来,拖延症自然就克服了。

努力的第四层境界,是有目标有方法有行动但不关注主要矛盾的努力。

确定目标、讲究技巧方法效率、提高行动力,都只是在战术层面努力而已,还比较低级。真正高级的,是抓住主要矛盾,在战略层面的努力。战路错了,战术上再高效再正确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雷军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路上的懒惰。 这个就是努力的第五层境界了,抓佳主要矛盾的同时有目标有方法有行动的努力。

抓住主要矛盾,有正确的战略,叉有最高效最正确的战术,才是最好的努力方式。

年轻人怎样克服冲动消费

  • 记住不买最省钱,不要觉得有折扣,优惠,就是省钱

    尤其是使用 app 购物,买了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智能推荐 会给自己推很多优惠,贪小便宜就买了,表面上好像省钱 了,但实际上是买了一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其实是浪费 了不少钱。这些钱积少成多,还是非常可观的。

  • 谨慎打理自己的社交网络关注领域和博主

    当代人心理有疾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交网络造 成的社会折叠性骗局。

    这一点不仅仅是我有这种感觉,就差点能当世界首富的马斯克也说过类似的话:点开 ins 推特,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这么 rich pretty 和 happy?有钱,漂亮,轻松,开心,幸福。

    马斯克作为世界首富,也觉得奇怪,他非常纳闷。论有钱整个蓝星上比他有钱的人最多一只手数的过来,社会地位,权势也差不多,为啥这些网红比他过的还要爽还要让人羡慕。

    回到国内来说,就是小红百,微博,PYQ,B站,快抖这类地方,全天下所有人都特别漂亮,有钱,轻松,为什么只有我这么难过和贫穷?马斯克是个老实人,他给出的解释是,其实网上那些人也不是真的开心,他们只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已。我可以非常清楚明白的告诉大家,马斯克说的原因确实存在,在存在的概率不到千分之即天天在网上秀自己美好生活的人,不到千分之一是真的,是真的有美好的一面并且展现出来,剩下的都是假的,只是一种人设,刻意的营造,一种自媒体内容生产的手段,借此来涨粉而已。

    举个例子,B 站有很多那种 up 主,展现自己在上海的外企/广告/公关公司上班的一天实录:每天从明亮光洁的大公寓起床,做一顿营养早餐,画个美美的妆去上班,中午吃沙拉,晚上早早下班去健身,回家对着镜头讲讲自己一天学到了什么。粉丝纷纷三连点赞。这 TM 骗鬼呢?真当人没在外企干过,没在上海生活过?哪家广告公司不要加班,还能让你住得起这么大的公寓的?

    这种轻松明亮整洁光鲜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能否达到?确实可以达到。但是马斯克明确表明,他自己就达不到他忙起来可能 48 小时不睡觉,连续一周没空洗澡,全身酸臭。马斯克的儿子闺女们,倒是可以达到。

    所以如果你听真正的大佬讲实话,再和这种整天拍装比 vlog 的博主比较,你就会发现社交网络存在着巨大的骗局和荒诞。

    对于任何一个老爸老妈不是马斯克,需要自己从头慢慢奋斗,有正事做,生活的主要重心就是投入到工作上的普通年轻人来说这种vlog 和博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都是极为有害的,是最大的毒瘤。它会让你变的越发的虛菜,嫉妒,和虛假,对生活产生各种不切实际的天真期待。这对你的末来非常不利。建议屏蔽掉所有让你有这种焦虑,或者嫉妒,或者天真期待的博主,朋友圈。

  • 谨慎打理自己的社交朋友,提防戈培尔效应

    所谓的戈培尔效应,也就是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如果你身边或者 vx 里有一个或者几个朋友,天天在你面前自信十足的喋喋不休,这个社会如何如何,上升机会已经完全没有,必须得靠家世靠拼爹,所有女人都是拜金的全部都喜欢奢侈品大牌,没钱就不可能追到女生。相信我,你的生活不会过的太轻松,一丁点的快乐幸福都会离你而去。

    我自己有过亲身经历,这种自诩为高明,清醒,优秀的朋友的每句话都会给你带来非常严重的误导,让你产生错误的认知,让你走上不小的弯路。如果遇到这种朋友,尽快拉黑比较好。

    年轻人所谓的冲动消费和无度消费,本质上源自人性的弱点,虛荣,贪梦,而人性的弱点最容易被社会氛国所激发和诱导,社会氛围,主要源自你的朋友圈,你的 app 关注,你身边的朋友。

    在资本主义最兴盛发达的时候,有巴尔扎克,有莫泊桑有《项链》这种讽刺的悲剧性作品警醒世人,可惜在这个时代既没有巴尔扎克也没有莫泊桑,只有小时代和小红书,对消费奢靡不仅没有批判,反而只有盛赞,对品牌不仅没有讽刺,反而只有推崇,对虚荣不仅没有警醒,反而只有盛赞,认为消费 = 优秀,光鲜 = 优越。

    在这样的时代,管控好自己的所见所闻,坚守本心,尤为重要。

广结善缘和人善被人欺的区别

问出这种问题的笨蛋应该从来没主动社交过。在学校图书馆,操场,遇到熟面孔,主动点头微笑打招呼,熟悉了自我介绍一下,结成朋友;公司里看到陌生同事都微笑打招呼,时间长了认识下,了解彼此情况;年会上大方自我介绍,认真听别人自我介绍,看准感兴趣的人,私下交流.

这些他们都不会,他们只会等着别人打招呼,等着别人点头,等着别人来结交。但这些人不好看,没钱,没名气,没过人才能,所以也不会有人主动找他们。

他们只有一个可利用的点,软弱,容易恐惧,被人拿捏,不懂拒绝。所以别人主动找他们,不是要结交,而是把活推给他做。

广结善缘和人善被人欺的区别是什么?

一个是主动社交,掌握人际关系的主动权;一个是被动社交,窝囊听话,唯唯诺诺,没个主见。

底层不需要中产假惺惺的同情

中等收入群体往往会对社会底层有一个很严重的误判,认为底层民众需要的是所谓的变成人上人的机会。但是你自己算一下,我们就拿考名校当例子,考上 985 的概率平均是每年出生人口的 1%,你社会底层在任何体制下靠考学改变命运的概率都不会超过 2%。那剩下的 98% 的社会底层怎么办?考不上 985 就不断高复?那谁去干活?

底层真正需要的是“割中产”。是政府的资源再分配,让中产阶层拿出资源来供给保证底层的生活。

你去看看高福利的欧洲,哪个国家的社会底层是每天打三份工还在靠低保生活的?他们的生活状态更多的是无所事事,靠着政府不断提高的社会福利来“提高”自己的生活。

真肯打三份工的人是不会在底层拿低保的。

那底层的钱哪里来?从中产身上来。所以在欧洲这些高福利国家靠工资获取财富的社会中产阶层都是高税率的,这就导致了他们没办法通过芳动来完成资本的初始积累。

这就是"阶层固化”。你靠工资撑死都没办法完成资本初姶积累,那自然就固化在中产了。社会底层靠着从中产那边拿来的福利生活。

而且这类情况还有个很特殊的福利倒挂现象,就是真底层靠福利兜底很可能压力小生活更幸福。我举个国内的例子,北京房价从 10 万跌到 5 万对北京的真底层来说是完全没意义的,因为他们拿低保的手里怎么也不可能有钱去买 5 万一平米的房子,1 万一平米他们也买不起。那他们睡大街吗?不是的,他们就是廉租房佳一辈子。廉租房最大的也有 60 个平方,一个月一千块靠政府补助。

压力最大的是那些在北京的外来中等收入者,他们每个月的工资都要交给房东,北京现在三环内一个次卧就是月租 4000 块。你拿不出钱房东肯定赶你走。你今天失业明天就要搬家。

这批人才是抱怨房价房租的主力军。但是这批人的抱怨是很软弱的,多数只停留在嘴上。真交不起房租了老家总是有退路的。你看看网上评论是什么?是中等收入群体在代替底层发声说底层要完蛋了,但现实中我们国家的底层一直都在越过越好。我们的社会就是会长治久安。

中产,尤其是中等收入但是没什么资产的人要做好心理准备,大幅度的调低自己的资产和子女教育预期(简单说就是做好回乡买房和子女教育阶层滑落的准备)。因为这里面教育名额这些年也都是大幅度的直接划拨给真底层的。每年光国家专项就6 万多名额。这边多了,那边肯定要少。

不要代替底层发出所谓的"怒吼",人家真的在越过越好。

为什么不从富人身上多征税,中产好可怜。直接税可行吗?包括遗产税,离岸税等。富人阶层手里拿着的是资本。资本是追求回报率的,哪个地方税重回报率低它们就会离开那里。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判断

很多人都痴迷于细节,似乎只有细节才是真实的、有价值的,通过细节可以“见微知著”。这种思维方式是有严重问题的。我相信大家在互联网上都学了不少“细节”,发生在牛人身上的案例你到底能转化多少,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我并不否定细节的价值,通过真实经验、带有细节的例子,是学习的好方法。细节是用来证伪用的。

但这不是世界的全部。小事可以看细节,大事沉迷于细节会导致你“瞎子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会从大处着眼,从全局判断,才是建立战略思维的第一步。

比如说,我们看一个人,很多人喜欢看细节,造成重大误区。尤其是女性看人,喜欢看一些细微的行为习惯,外表细节,结果 “交友不慎”、“遇上渣男”。原因有二:一是细节也是可以造假的,尤其是短期造假很简单。二是上档次的人,是不在乎一些细节的,他们可以穿金带银,也可以衣着简朴,还可以有一些小习惯小癖好,你认为重要的细节人家根本不在乎,这是高维对低维视角的碾压。

看人也要从大处着眼,看他的三观,发展阶段,利益诉求,财务状况等整体要素。因为这些是可以引导一个人整体行为的,是可以带着一个人跑的,是可以決定他关键时刻取舍的。

面试一个重要员工,技能什么只是其次。面试官会通过几个问题来识别他的三观,他的内在诉求,然后根据他的反应与面试官脑中的各类样本快速比对。战略视角得出的判断更有价值,这比你看他衬衫袖子是否露出一寸,拎的包是否牌子,要有意义得多。

再比如看一门生意,赚不赚钱也要从战略视角,高处着眼。很多人还没开始干,就想着10go怎么设计,产品用啥色调,幻想自己坐在公司坐在店里逼格很高的样子,这些都太细节了,根本不重要。应该从商业模式入手,从竞争格局入手,先把需求弄明白,再把大账算清楚,才去判断值不值得做。你如果不了解市场,上来就开始打磨产品细节,打磨流程细节,那这个生意大概率是又累又赔钱。

战略思维,就要跳出细节,跳出局部。站得高,才能看见全貌,审视全局。

那什么时候细节有用呢?当你己经确定了战略目标和框架,重新躬身入局的时候。这时候,你的细节调研,你局部的专业度,才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判断,见大才能行远。

拼天赋

有句流传很广的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轮不到去拼天赋。

但从医学角度来说,你能努力到什么程度,有大概一半多取決于你的先天基因。也就是说,你意志力、专注力、忍耐枯燥的能力、承受孤独的能力、抵抗压力的能力,大部分都来自于先天遗传。

能自律的人,根本不追求自律,人家很自然就做到了。

天天喊着自律、努力的人,长期来看,基本都没办法坚持下去。

唯一的变数就是环境,如果有外界因素影响,可以起到-些效果。所以绝大多数人学习效率最高的阶段,都是在学校里。盲目的追求努力,就像是走进一个永远没有出口的迷宫,你在里面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却发现,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收割

所谓专家的话术后面,都是让你消费,都是割你韭菜。

理财专家会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其实就是为了让你花钱买理财,你见过谁买理财发财的?

所有买理财发财的人,他买理财之前就已经很有钱了。而且这些已经有钱的人买了理财,大部分是赔的,少部分才是赚的。因为理财市场是一个零和博弈市场,你赚的是别人赔的,不可能赚的比赔得多。你之所以能从某某宝和活期死期储蓄里赚一点可怜的利息,也不是赚钱了,而是有大佬从银行借了你的钱赚了大钱,分你点利息而已。

情感专家会说—如果可以依靠,谁愿意变得坚强?

其实这种文艺的情感话术,是在暗示你,你必须要找一个对你好、给你花钱、养着你、带着你全世界玩的男人,而不是一个需要你上班赚钱的男人。要知道,所谓的当代文艺精神,全部是消费主义的电视剧、电影、资本家、情感博主和商品卖家共同营造出来的情绪假象。当你相信如果可以依靠,谁愿意变得坚强的时候,卖家夫妻俩正在一起加班加点的发货呢。

哈根达斯会说——爱她,就带她去哈根达斯。其实一个几十块钱的冰激凌,能体现什么爱?钻石品牌会说—要用男人三个月的收入买的钻石,才能体现他的真心。其实一块破石头,能体现什么真心?这些破冰激凌破石头,一个吃到肚子里就成了屎,一个没有任何实际作用。都是一堆对富人来说无所谓,富人给你买了也证明不了真心,对穷人来说又华而不实,不仅挤占你们的生存资源,还会让你们陷入消费主义攀比心态的垃圾货。

这些你都看不透,你生活必定一团糟。

期望值管理

结婚时候不要求房车可以,但不能表现出来,要先提要求,等对方使出浑身解数证明了自己的诚意,才假装勉强同意。这种做法属于期望值管理,一样可以在职场中用出来。

如何运用?

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管理他人的期望值。比如你开了个店,对外承诺物流 1 天就到,但是 1 天没到,客户很生气来骂你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是否要承诺再等一天立刻就到?No

这时候你应该说抱歉,因为 xx 原因,物流延误,1 周后才能到,我尽快帮你努力,但只能这样.

然后第二天,物流到了。客户这时候就有意外惊喜。

你顺带说一下,是我精挑细选很多家物流公司,亲自和他们的经理联络,才能够提前帮您把货提前送到的。客户纽带就没什么损失。对上司对公司也是如此,不要摆出「我什么都可以做,什么活都接,什么都乐意,请尽快来欺负我吧占我便宜」的姿态。那么他人就会对你有不正当的期望值.

如果你摆出一副生人勿进的样子,看上去很不好惹,其它部门的人都是战战兢兢的才敢请你帮忙。

你如果看上去好说话,然后帮忙了,他们就会挑三拣四觉得理所应当;你如果看上去很凶,然后帮忙了,他们就会有意外惊喜。

人心就是这么贱。

独处

人想要丰富自己,说到底,还是要独处。

托尔斯泰有一句话,「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独处是比社交更重要的一种能力。

如果说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可以这样说,不能独处就是一种精神的缺陷。

拥有独处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的人常常将「独处」与「孤独」混为一谈,认为独处会让自己显得不合群,就意味着随时会让自己陷入被其他人孤立的状态,而他们惧怕这种情况的出现,所以他们无时无刻都让自己处于人群之中,哪怕是不想参加的一些聚会、活动也硬着头皮参加,不愿独处。这种依赖于他人成全才能获得满足感的想法就是一种不成熟、也是不健康的。

但是在独处的时候,你无需去关注其他,你能将自我无限的放大,你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笃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做你自己的职场规划,将你的情感寄托回归自身,让你的情感承受能力变得更强大。

独处让人积蓄自信和力量。

出于本心的积极独处能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并有益于心理健康。

所谓积极独处,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喜欢保留一些时间独处的行为倾向,是一种自主的积极选择。

就像内向的人能通过由内积蓄能量一样,积极独处会让你去独自面对一些事情,提高你自己的力量,让你不再去依赖和等待别人的帮助,而是习惯独立且自信的面对问题。

独处更能激发创造力。

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就是在艺术领域,很多艺术家都是能够享受孤独的,他们乐于为自己保留一些独处的时间,他们更喜欢做与世隔绝的事情,去远离喧器的地方,他们高度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感受,并且会尝试通过艺术手法将其表达出来。相比于社交,独处能让心静下来,更能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独处更有利于丰富自身。

当你的心也静下来,你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你自己的事情,帮助你提升工作能力真正需要的不是别人的意见和经验,而是需要你自己去钻研和修炼的。拥有独处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你不会再感到孤独和寂寞,但是可以让你安于寂寞,激发自我生产力。

独处所产生的边界感有助于更好的社交。

在社交中,想要很好的保持一段良好且长久的关系,我们需要先学会保持距离。而独处能让你产生边界感。有边界感的人,既自知,叉敬人,既能给别人空间,又留一份自我。距离会让人产生欣赏,而欣赏能够让这段关系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

所以说,享受独处带给我们的,并不是孤独感,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感。

简单,做不到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各种简单不难但就是做不到的事情。

减肥很简单,少吃多动就行,但做不到;

汇报工作很简单,结论前置就行,但做不到;

上级沟通很简单,结论前置就行,但做不到;

越级沟通很简单,就事论事客观描述不要针对个人恩怨要说公司利益和制度,但做不到;

升职加薪很简单,讨好老板适度拍马就行,但做不到;

同事交往很简单,慎言慎行表面热情就行,但做不到。

做不到是因为习惯最难改:

恩考习惯

认知习惯

语言习惯

行为习惯

饮食习惯

作息习惯

生活习惯最难改。甚至已经不是习惯,而成了惯性。

简历要保证你能到面试

招聘的时候第一件事都不是选人,而是筛除人。

中大型企业,招人的看你的简历,能看懂吗?大概率是看不懂的。他们可能是别的岗位,从来没碰过这方面,甚至一直都是专职人事。他们看简历,只会觉得这个好,那个也好。HR 同理,他怎可能深入了解某部的人需要什么人才?HR 挑简历,是严格按照某部经理的要求来挑的,一丝一毫都不逾距,而且是有邮件留存的。

用人部门经理明确给出要求+关键词,不能是抽象感觉,必须是具体的关键词+数字。比如必须 5 年经验、4 年 10 个月都绝对不行这种,然后邮件里HR 给确认。这样 HR 推荐的简历,如果某部经理不满意,HR 可以直接甩脸,按照你要求来的,别挑三拣四实际上的用人,其实是一个软性过程懂行的老大,跟你聊聊,感觉你也懂行,或者是个可造之材,就要了这个事,就像是恋爱择偶,很多人都有很多硬性规矩,这样那样的,但是真遇到自己喜欢的,什么要求条件都无所谓,觉得可以就可以。

但 HR 招人不是软性,就是纯硬性的。他们不懂这些,不能体会不同部门大佬的真实感受,必须按照框架来,一丁点的妥协都不行求职最好的不是跟 HR 聊,直接找部门大佬:但大部分人混不到这个程度,还是要应付 HR。负责招聘的人,不懂行,不懂工作。

应付 HR ?把 JD (JD=job description 岗位介绍及工作职责的描述)要求的关键词都写上,JD 怎么写,你就怎么写。这不是造假,而是基本的职业素养。诚实可以留在面试的时候。面试时候对部门的人直接坦诚,没有达到硬性要求,但还是希望给自己一个机会,用别的案例来证明自己适合这份职位。然后你把这场面试变成你的答辩展示,而不是问答就行。

舒适圈

人永远无法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只要你还认为它是舒适的。

很多人号称要上进,要改变,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圈”,不再能混日子玩游戏刷娱乐,不能再重复劳动日复一日了。但如果你问他,你努力之后是为了什么呢?他往往会告诉你:努力工作就是为了以后可以不工作,享受人生。这样的人,永远无法改变。

因为他们从根子上还是认为:追求快乐、安逸是天经地义的,享受生活就是最大的目标。谈起玩乐就发自内心地露出笑意,那你怎么可能愿意离开“舒适圈”呢?怎么可能离开舒舒服服的安乐窝,离开这个让你如此熟悉又如此痴迷的环境呢?最终的结局,一定是不断内耗,对抗自我,蹉跎了一天又一天,依然停留在原地。

十几年前流行过一个"富翁和渔夫"的老梗。

大意是说,非常好的天气,富翁不能理解渔夫怎么在这里睡大觉,于是想教他趁着天气好,行动起来多捕鱼,以后甚至可以买大船,雇人捕鱼当老板,就可以在海边睡觉晒太阳了。渔夫反笑到:我现在已经在睡觉晒太阳了。

这真是虚假又愚蠢的故事。一个把睡觉晒太阳当作人生目标的人,不可能成为富翁。那些真正成功的人,没人是以追求个人享受为目标,才成功的。

只有你真的做到了不再喜欢现金,而是手里没债,心里发慌,你才真正理解了通货膨胀;只有你真的不再喜欢安稳的工作,而是感到重复劳动像钝刀割肉般痛苦,你才真正会去追求自有产权的人生。

如果你真的想改变,你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远离这种以享受为目标的价值观,远离有这种价值观的人群,去做那个“奇怪”又“野蛮”的异类。

你的“舒适圈”根本不舒适,这只是蒙昧圈、愚蠢圈、弱鸡圈。你需要尽快走出这种泥足深陷的沼泽,果断背叛昨天软弱的自己,背叛和你同样软弱的旧伙伴。

豪杰从不喜欢安稳,快乐从不是生命的目标。生存、繁衍才是。

快乐抑或痛苦,颠簸抑或安稳,都不重要,这只是感受的自欺。

攀爬的人,没有自我,只有活过每个长夜,只有征服每座山峦,只有向前、向前、再向前。

莫当统计数字炮灰

成功永远只属于少数人,无论你是什么学历。

成功不来自于对学历的追求,也不来自于对概率的追求,而来自于对自己才华和潜能的 100% 挖掘。

很多人来私信问我,其中有一个常见的思维方式上的一个缺陷是一—他们总想用社会统计的概率来追求个人成功。什么意思呢?比如本科生平均工资比专科生的多,于是他们就想去考本科学历,然后研究生的平均工资比本科生的多,于是他们就想去考研究生学历。再比如互联网行业的平均工资比餐饮行业平均工资高,于是他们就想去做互联网行业。

这个思路本身并没有错,也是一种上进心的体现。这么做在打工阶段,确实能够更容易从一个平均薪水更低的行业去到一个平均薪水更高的行业,拿一个更高的工资。可是然后呢?你真的适合吗?追求这些概率不需要时间成本吗?不需要花钱吗?真的能追求到吗?

考研考了三次还没考上的,我都接到过好几个这样的咨询,还要继续考。30 多岁的专科生,在互联网行业只有拿 1 万块钱,还想继续考本科学历想多拿点工资。可是问题是你已经在这个行业属于大龄了。而且就算你拿到了一个本科学历又怎样呢?能拿到什么学校的本科学历呢?这个行业到处都是世界名校的。你和他们比学历能成功吗?

如果你不打算去深挖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而想通过追求各种更大的概率来获得成功,最后你会发现。你在追求社会平均统计概率的同时,你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平均概率。成为平庸的大多数。

概率统计对于个人命运没有意义。

从社会平均概率来讲,越好的大学毕业的学生,工作 5 年后的平均工资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即使是再好的大学毕业的学生,如果算平均工资的话,实际上的平均工资也不高。

根据 IPIN 统计的各大学毕业生 工作 5 年后的平均薪资,即使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工作 5 年后的平均薪水也只有 1 万 5。而这已经是平均薪水最高的学校了。

但是你们也知道,在一线城市月薪 1 万 5 是什么水平,基本上如果家里没钱,就一辈子买不起房了,更谈不上什么生活品质。而这才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所面临的现实。

并不是所有好大学毕业的人都能混得好。实际上无论任何大学毕业的人,大部分人都混的一般。因为无论是哪个再好的大学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毕业生实际上都在做一些稳定、不太赚钱的工作。这就造成了即使是很好的大学毕业的学生,真正能赚到很多钱的人,也是极少数。

所以概率统计对于个人没有意义。

你赚到钱了,即使你学历再低,你也是成功的那一个。你没赚到钱,你学历再高,你也只是个平均数。

就像杭州师范大学,并不是一个很出名的大学,但是杭州师范大学有两个很有名的校友,一个是马云,一个是毛不易。而他们俩,都不是通过找工作打工当白领成功的。一个是创业,一个是有才华写歌唱歌。还有更多学历一般的人,通过做自媒体、社交电商、甚至微商等赚到了钱。其实人生只需要抓住一个红利就够了。

你把时间用来追求一个时问成本极高、回报率极低的事情,你大概率会离成功越来越远。三本专科毕业生当然可以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而且有的还活的特别的好。但是前提是——你要扬长避短。你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不要再企图用自己的不足去和别人竞争。你学历低,你就不要去做学历要求特别高的工作。一般来说,垃圾学校毕业生的考试能力是明显不如名牌大学毕业的人的。

比如金融行业,比如互联网公司。这都是对学历要求超高的行业。这些行业你本身就很难进去,进去了也大概率就是个保险销售。就算进去了,别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怎么会提拔你?再比如,你学历低,你就不要去直接当公务员和考事业单位,因为现在大部分岗位都是本科学历要求,专科生能选择的特别少,而且就算是允许专科生考的岗位,也有一堆本科生要考,你也不一定考得过人家。但是如果你有才华,可以去做创意类工作。比如写手,文案,自媒体,舞蹈,唱歌,美术。创意类工作对学历要求一般都不高。创意类工作值钱的是内容,不是学历,你学历再高,写不出东西来也没用。

警惕:沦为废柴的 10 个标志

  • 每天活在幻想中,喜欢逃避现实。喜欢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生活,说白了就是向往游手好闲的生活;觉得现实世界很残酷,觉得人们太势利,说白了就是受不了生活的打击。只有在自己幻想的环境中才能确定感和安全感。
  • 接受低密度信息,不愿深度思考。请你现在回忆一下上周末都做了些什么,吃饭睡觉?打游戏看电影?还有吗?如果你能回忆起的全是快乐的、极易获得满足感的东西,那你就要反思了,别“娱乐至死”。
  • 热衷社交和人脉。适当的社交可以拓宽人脉,但是参加的活动多就觉得自己人脉广、高人一等,于是把时间全用在“攀关系”上就有点可笑了。其实别人根本没把你当回事,因为你和他之问的价值悬殊太大,这根本不是人脉。
  • 安于现状,没有干劲。任何年龄段的人,没有危机意识和主动改变的心理,都有可能被大环境所抛弃,能真正让自己稳定的,只有本事和能力。
  • 不懂拒绝,总做老好人。对方需要倾诉,你就听;对方需要帮助,你就帮。自己的事忙得焦头烂额,却帮着别人排忧解难,太可笑了,如果不能停止讨人欢喜,那就无法停止受累。
  • 穷不是你的错,穷太久就是你的错了。害怕风险,拒绝改变,喜欢节省,追求稳当,条件好了,物质好了,幸福指数却丝毫未变。穷不可怕,穷人思维才可怕。
  • 以劳逸结合为借口,“放松自己”。每次工作不到一个小时就觉得工作了好久,感觉很累,就骗自己说“休息一会儿吧”。于是打开短视频一刷就是几个小时。更最恐怖的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以为然,反而安慰自己明天还有时间。
  • 犹豫不决,执行力差。这种人就是那种“想太多”、“三分钟热度”的类型,恨不得规划人生都规划到 100 年以后了,看见什么都想学,么好事都想蹭,废不废我也不想多说了,你自己比谁都清楚。
  • 花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上。我发现使用社交媒体频率越高、时间越长的人,对生活的不满就越多,就越觉得活的失败。因为人会不自觉地对比,对比的结果又总是不安全感和虛荣心,虚荣心促使他花费更多心思在“社交形象”上从此陷入闭环。
  • 过于追求完美,一直给自己设限。总想着找到:一条最好的、最正确的、永远不会出错的又最省力的办法,稍微有一 点不满意就重新开始。完成,有时候比满分更重要啊。

赚钱,很难的

世上最难的两件事,一件是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另一件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赚钱很难。别以为你打一份工,每月有固定工资你就算会赚钱。只满足于打工这事和打工赚工资的人,其实是赚钱的门外汉。因为,你只懂得做一个螺丝钉的事,领一分薪水,但你从不知道钱是怎样赚来的,你只是帮助别人赚钱的工具。

作为工具,你可能今天会为大几万的年终奖而兴奋自豪,但明天你就可能会职业倦念。因为,你从来不懂赚钱的逻辑,你无法体会赚钱的快感,对于赚钱这事,本质上你云里雾里。你很可能是一家大公司里年薪二十万的白领,但你信不信,你很可能没有公司楼下摆摊卖切皮水果的中年妇女摊主活得明白,活得硬气。

女摊主一年日晒雨淋,自己进货,自己削皮,对着顾客谈笑风生,麻利把切好的水果用盒子包好,有说有笑地递给一个个下班经过突然想吃水果的白领,然后接过顾客付出的二十块,形成一个赚钱的闭环。她还要会看哪里的人流多,还要留意城管的扫荡,知道什么时候该走,怎么走,甚至还要懂得“打点打点”。

对,作为一个年薪二十万衣着光鲜的白领,你是可以鄙视女摊主的。女摊主辛辛苦苦削水果一年收入大概也就十万,这个数是有的,在一二线闹市路边削水果。但你真不一定有女摊主过得快乐,有对人生命运的掌控感。因为摊主们,真的在努力掌控自己的命运,真的在体会赚钱的快感。而你,并没有。

我不是鼓励你不打工,去创业,去体会“快感”,但我觉得人要活得明白、通透,一定要对世上的“难事”有所认知,有所敬畏。

赚钱,很难的。但有些快乐、快感,必须靠征服这种困难来获得。当然,有些人是被逼出来的,有些人是主动的。

高手的七种工作方式

  • 汇报工作说结果:汇报工作不是要告诉领导你的工作过程多艰辛,你多么不容易。要做到举重若轻,一定要把结果汇报给领导,“结果思维”是第一思维。
  • 请示工作说方案:不要让领导做问答题,而是要让领导做选择题。请示工作至少保证给领导两个方案,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 总结工作说流程:做工作总结要描述流程,不只是先后顺序逻辑清楚,还要找出流程中的关键点、失误点、反思 点。
  • 布置工作说标准:工作有布置就有考核,考核就要建立工作标准,否则下属不知道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合适的。标准既确立了规范,又划定了工作的边界。
  • 关心下级问过程:关心下属要注意聆听他们的问题,让其阐述越详细越好。关心下级就是关心细节,明确让下级感动的点和面。
  • 交接工作讲道德:把工作中形成的经验教训毫不保留地交接给继任者,把完成的与未竟的工作分类逐一交接,不要设置障碍,而是要帮助其迅速进入工作角色。
  • 回忆工作说感受:交流多说自己工作中的感悟,哪些是学到的,哪些是悟到的,哪些是反思的,哪些是努力的。

高效处理工作琐事葵花宝典

简介:总结整理一些常见的办公琐事处理效率习惯,不分行业不分岗位。目的是总结行为模式,形成条件反射式的肌肉记忆,不再需要经过大脑,把处理这些零碎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表述力求简略,可直接参照,无需动脑——你会在行动中,感受这些原则的力量。

适用对象:经常处理数字信息和工作沟通的高年级学生和工作人群。需要高频密集处理以下事务,强度达到极限的人群。

不适用对象:无固定工作时间的闲云野鹤,有超强助理秘书的任性霸道总裁,家里蹲与世隔绝不需与人沟通合作的独行天才,不需靠才华搬砖吃饭的帅哥美女。

内容杂乱,不求完备,想到哪儿写哪儿。先讲简单原则,后注经验和原因,重点标粗。

时间使用方法

做任何事之前,花适当时间思考==分解==:这件事情分为哪几步?==先后顺序==大概怎样,==排序的合理性==,先做哪些会带来更大便利?如何避免浪费努力。

核心原则:

  • 最大可能减少事务切换,减少中断,减少注意力碎片化,减少额外交通,减少沟通说明次数,减少等待流转,减少重复工作,同样事情,争取只做一次;
  • 相同类的事,集中时间放在一起完成。充分利用了人学习熟练度提升的本能,提高处理速度;
  • 需要驱动他人的事,放在前面进行,越早越好,不要等到中后期;
  • 需要沟通说明的事,先独自整理信息,集中一次性表达,提前预测可能造成误解的信息,增加必要注释,强调关键点,减少反复提问解释,来回挤牙膏踢皮球次数,如可能,一封邮件一个文档,说明全部执行细节,避免误解,封堵听到“我不知道”的可能性;
  • 把自己最高效状态最好时间,分配给最需要专注度和思考力的事务

时间规划具体技巧

  • 周一上午,不要一开始就进入执行。花半小时恢复对全周日程安排的宏观感觉,有必要的,重新调整排序,需要预约更改的,立即调整;
  • 周一上午,不宜直接与外部进行联系。很多公司人周一上午不齐,或未进入工作状态;
  • 周二~周四,对于软件或网络行业,适合重要产品更新或上线,留至少一天时间在前后,准备意外处理——惨痛教训是放在周一或周五,人手不齐或出现意外情况无法及时处理响应;
  • 周五下午,接近下班不宜安排冗长会议——除非开完会之后安排了公司集体娱乐活动,且最好让大家会前知晓这一安排。

每天尽量在上午头两小时,完成需要驱动外界的事。两个好处:一方面减少你当日后面时间的工作中断,等于“保护了今天后面的大块时间”;另一方面对方在上午一大早头脑清醒时接到你的事务触发,会更大几率在当天开始执行,更准确分派给团队成员,能更早完成你指派的事,否则就只能次日再开始——会大概率导致思路中断信息遗漏。比如:去银行办理各种业务(个人或企业),要向政府机构提交文件,重要项目文档汇总、给合作伙伴的项目报告提交,提起启动某个大项目的email,分派时间紧急的任务,催办其他合作方进展的电话。

次重要的,也最好放在上午的事务:面试谈话,管理会议,重要对外沟通。你和对方头脑都较为积极理性,利于产生良性结果。带去和接受打击时,也更能积极应对。下午空气混浊和血糖低时间,容易情绪低落,不利积极思考。

把需要专注和思考的事情,放在你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段,避免打扰。

把不那么重要但很琐碎的事情,放在临近下班时间,比如:整理办公室、收集处理票据零碎文件、安排旅行出差机票酒店事务等。

如何管理数字信息沟通

  • 避免IM交流复杂工作信息;
  • 勤用一切软件的归档(archive)功能,让眼前只出现当下此刻关注的工作资料,任何与当前工作无关资料,一律先隐藏或清除(包括电脑上的软件窗口、各种文档,和办公桌上实物文件)
  • 用 Things(或你喜欢的日程管理app)列表日常事务——完成一项,勾选一项。不推荐用无法随时随地使用的和数字化的工具,易丢失易遗忘。

先讲讲可恶的IM(即时通讯软件,微信、QQ、Slack之类)。

IM适合什么类型的沟通:

关系结识——把谁介绍给谁认识(之前最好双向取得允许再推荐,而不是冷推荐) 与熟悉的人、团队交流琐碎不重要行业资讯、八卦趣闻; 重要一对一协商与商业意向沟通(最好是核心决策人之间,而不是两个毫无决策力人之间)——需要"谈"的事,可在IM进行; 外出集体活动时临时信息广播——出游聚餐娱乐之类; IM不适合什么类型的沟通:

  • 正式文件——更适合用email附件传递,确保记录存档和完整性,无可抵赖;
  • 财务信息——更适合用email附件传递(外部)或共享文件同步(内部),确保存档和机密性;
  • 人事信息——更适合用email文本或私下、集体会议沟通,体现慎重和正式性;
  • 复杂琐碎的事务分派和项目跟进——内部的更适合Excel或Trello类项目管理类软件平台,外部的适合email,利于减少挤牙膏和踢皮球(或在某些必要情境下,更便于踢皮球);
  • 任何需要反复回溯既往信息的沟通——IM的信息回溯检索极差且不稳定,更适合email与文件版本更新沟通;
  • 公司间的冲突处理——更适合电话沟通或当面会议讨论,最小化误解可能,充分情感传递,留下数据存档便于回溯。

最后,每个团队/公司都有其独特沟通工具偏好,你在接触其他公司时,极易被不同习惯传染,你能做的就是强烈维护以上原则,是否可行则取决于你和对方的商业地位和是否有意识地给对方树立预期。一个阴险小技巧是,先下手为强,第一时间先声夺人,用清晰表达指明你的偏好,完全不给对方把自己奇怪习惯带入的反应机会:"能否给我您的email,我下午就把xyz文件发给您。"、"请把xxx文件用word文档发到我的email好吗(xyz@abc.com),谢谢!"、"我明天上午xx点给你电话,沟通聊下xyz事可以吗?"。

事实上,你不主动捍卫自己的沟通原则,就只能被动被拉入奇怪的各种群看着满屏鸡零狗碎挤牙膏式问答和收到大堆奇怪没有正文的附件了。这是高效率和低效率之间的战争。

如何收藏高价值文章碎片

学会使用Instapaper、Reader等稍后阅读类app,集中收集所有网页、手机上看到的有未来参考价值的网页和文章。有你习惯的国内app也可,只要能3秒操作,稳定可靠跨平台跨设备同步——这一点上国内的服务提供商远不如国外成熟平台。

如何减少手机注意力损耗

很可惜,这个问题,是无法根治的,只能设法缓解:

  • 有必要的话,用两个手机号,一个工作一个私人,且绝不向工作关系告知私人号码,并把重要联系人设置特别铃声——这样,一年后,你就只会在其中一个手机上每天收到18个广告电话了;
  • 尽早使用能过滤垃圾信息的手机管家app,把一切能上的过滤权限都调到最高
  • 把银行支付短信静音(mute)——能省去每天60%的注意力浪费,你不需要看到那些打车和外卖支付提醒; 除了短信、电话、关键核心IM,关闭一切推送(无论他们用任何app内奖励或警告来诱惑或威胁你)——哦,这是一场你永远会嫌自己的手指不够尖和对方产品经理太猥琐的军备竞赛,数十个app都会费尽心机用你会错过某个几块钱优惠券这等事来诱骗你,用"错过交易型推送提醒的威胁"来诱骗用户接受日常的"广告性推送",是这些产品经理乃以生存的把戏;
  • 不接陌生电话,不看陌生短信——如果真的十万火急重要,对方会打电话或微信联系你,如果对方没有你的微信,说明不值得你响应;
  • 开启iCloud备份(Life is short,经济条件允许,请早日使用iPhone),减少遗失手机时数据风险;
  • 不加3个月后你们肯定不会有话讲的陌生人微信——节省到时候你权衡再三是否删除的心理犹豫成本和日后被发现时的尴尬可能。如果实在抹不开面子,被某个专业论坛碰到的陌生人围堵加微信,请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速关闭对方和自己的朋友圈可见,且在次周删除,反正你们不会再有联系;
  • 第一时间删除不用app,大幅提高剩余app搜索效率;

如何高效采购

这有什么好讲的?此言差矣。

办公设备采购,跟个人买东西,有很不同的原则,简言之,降低总体拥有使用成本,才是最核心原则:

总体拥有使用成本(T) = 决策要不要买买那种的时间精力消耗(A) + 购买费用(B) + 财务流程送货部署时间精力(C) + 保持维护正常使用补充耗材时间精力(D) + 再次购买时间精力(E) + 更换服务/品种潜在成本(F)

试试看,用以上公式重新审视你周围办公设备,思考这些物品的日常成本消耗,你可能会恍然大悟好多事实,并且在下一次采购时,有不同的决策。

如何降低每一项?

A:去最热门办公物品购物网站比如某东,选最热门品种,考虑具体规模和功能,选择成熟稳定品类,不选最新;

B:根据未来24个月公司发展规模,取预算上限,购买性价比最高品种;

C:对耗材类,以6个月为周期,一次批量购买,减少财务流程取送货精力消耗;

D:这才是日常成本大头!在选品时,仔细关注电商的用户评价和返修投诉,重点看差评比率;

E:选了主流大电商平台,这一项就小很多;

F:这主要体现在技术服务和平台服务采购上,决策之前与相关同事谨慎预测。

好了,基本涵盖了:日程管理、沟通管理、数字信息管理、发票文件、差旅管理、采购管理这些最常见琐事的流水线式处理原则,宏观原则都有了,剩下的,就是时间和次数的积累之下,重复的循环优化了。算是工作多年来的一些个人习惯和经验教训总结,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comment..
你认为这篇文章怎么样?
  • 0
  • 0
  • 0
  • 0
  • 0
  • 0
  • 0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3.0.1
Theme by antfu
2018 - Present © Alomerry Wu